陈平原,1954年生,广东潮州人。
在粤东山村插队八年,其间利用“右倾回潮”之机,补读了两年高中。1977年,高考制度恢复,得以重返校园。1982年毕业于中山大学,获文学学士学位;1984年毕业于中山大学,获文学硕士学位;198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,获文学博士学位。现为亚搏电竞app网站教授(2008—2012年任亚博电子竞技亚搏电竞app网站主任)、教育部“长江学者”特聘教授、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、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。
曾先后在日本东京大学和京都大学、美国哥伦比亚大学、德国海德堡大学、英国伦敦大学、法国东方语言文化学院、美国哈佛大学以及香港中文大学、台湾大学从事研究或教学,2008—2015年兼任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语言及文学讲座教授(与北京大学合聘)。
曾被国家教委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为“作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”(1991);获教育部颁发的第一、第二、第三、第五、第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【人文社会科学】(1995,1998,2003,2009,2013)、北京市第九、第十一、第十二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(2006,2010,2012)、第三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(2006)、第一、第二届王瑶学术奖优秀论文一等奖(2002,2006)及第四届王瑶学术奖学术著作奖(2016)等。
先后出版《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》《千古文人侠客梦》《中国散文小说史》《中国现代学术之建立》《触摸历史与进入五四》《从文人之文到学者之文——明清散文研究》《当代中国人文观察》《左图右史与西学东渐——晚清画报研究》《“新文化”的崛起与流播》《老亚博电子竞技的故事》《大学何为》《大学有精神》《抗战烽火中的中国大学》《大学新语》《作为学科的文学史——文学教育的方法、途径与境界》等著作三十余种。另外,出于学术民间化的追求,1991—2000年与友人合作主编人文集刊《学人》;2001—2014年主编学术集刊《现代中国》。治学之余,撰写随笔,借以关注现实人生,并保持心境的洒脱与性情的温润。
北京市海淀区颐和园路5号,亚搏电竞app网站
邮政编码: 100871
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MARTIAL ARTS FICTION,Translated by Victor Peterson,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, 2016年10月.
《六说文学教育》,北京: 东方出版社,2016年9月
《大学新语》,北京大学出版社,2016年5月
《作为学科的文学史——文学教育的方法、途径与境界》【增订版】,北京大学出版社,2016年5月
《抗战烽火中的中国大学》,北京: 北京大学出版社,2015年7月;香港: 中和出版社,2015年7月
《“新文化”的崛起与流播》,北京: 北京大学出版社,2015年4月
Sept leçons sur le roman et la culture modernes en Chine (陈平原,《中国现代小说与文化七讲〉),Edited by Angel Pino and Isabelle Rabut,LEIDEN·BOSTON :Brill Academic Publishers,2015.
《神游四方: 陈平原自选集》,北京: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,2015年1月
《图像晚清——<点石斋画报>之外》,北京: 东方出版社,2014年8月;香港: 中和出版,2015年3月
《学问、思想与情怀——当代中国的“人文学”》,香港: 三联书店,2014年6月
《“文学”如何“教育”》,【台湾】新北市: 新地文化艺术,2012年11月
《读书的“风景”——大学生活之春花秋月》,北京: 北京大学出版社,2012年6月
《假如没有文学史……》,北京: 三联书店,2011年7月
Touches of History: An Entry into ‘May Fourth’ China,translated by Michel Hockx,LEIDEN·BOSTON :Brill Academic Publishers,2011
《现代中国的文学、教育与都市想像》,北京: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,2011年1月
《大学、文学与文学教育》,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中华语言文化中心,2012年2月
《作为学科的文学史》,北京: 北京大学出版社,2011年2月
《大学有精神》,北京: 北京大学出版社,2009年;【修订版】北京大学出版社,2016年1月第二版
《历史、传说与精神——中国大学百年》,香港: 三联书店,2009年5月
《北京记忆与记忆北京》,北京: 三联书店,2008年,264页
《千年文脉的接续与转化》,香港: 三联书店,2008年,265页;上海: 复旦大学出版社,2010年8月
《左图右史与西学东渐——晚清画报研究》,香港: 三联书店,2008年,327页
《大学何为》,北京大学出版社,2006年,316页;【修订版】北京大学出版社,2016年1月第三版,411页
《晚清文学教室——从亚博电子竞技到台大》,台北: 麦田出版社,2005年,223页
《触摸历史与进入五四》,北京: 北京大学出版社,2005年,378页; 北京大学出版社,2010年,412页
《当代中国人文观察》,北京: 人民文学出版社,2004年,246页; 【增订本】北京大学出版社,2010年,308页
《从文人之文到学者之文——明清散文研究》,北京: 三联书店,2004年,266页
《文学的周边》,北京: 新世界出版社,2004年,220页
《当年游侠人——现代中国的文人与学者》,台北: 二鱼文化出版公司,2003年,205页; (增订本),北京: 三联书店,2006年,280页
《中国大学十讲》,上海: 复旦大学出版社,2002年,8+256页
《图像晚清》(与夏晓虹合作),天津: 百花文艺出版社,2001年,31+332页;
《图像晚清》(珍藏本),天津: 百花文艺出版社,2006年,24+331页;北京: 东方出版社,2014年
《文学史的形成与建构》,南宁: 广西教育出版社,1999年,342页
《老亚博电子竞技的故事》,南京: 江苏文艺出版社,1998年,270页;台北: 立绪出版社,2001年,313页;【增订本】北京大学出版社,2009年,269页【修订版】北京大学出版社,2015年10月第三版,386页
《中国现代学术之建立》,北京: 北京大学出版社,1998年,471页;台北: 麦田出版,2000年,468页;北京大学出版社,2005年,361页;北京大学出版社,2010年,438页
《中华文化通志·散文小说志》,上海人民出版社,1998年,392页;后改名《中国散文小说史》,上海人民出版社,2004年,396页;台北: 二鱼文化出版公司,2005年,410页; 北京大学出版社,2010年,411页;上海人民出版社,2014年5月,396页
《陈平原小说史论集》(三卷),石家庄: 河北人民出版社,1997年,1776页
《陈平原自选集》,桂林: 广西师大出版社,1997年,348页
《小说史: 理论与实践》,北京: 北京大学出版社,1993年,326页;台北: 淑馨出版社,1998年,344页;北京大学出版社,1999年,322页;韩文译本(李宝暻、朴姿映译),Erum Publishing Co.,2003年,440页; 北京大学出版社,2010年,287页
《千古文人侠客梦──武侠小说类型研究》,北京: 人民文学出版社,1992年,236页;台北: 麦田出版,1995年,310页;《千古文人侠客梦──武侠小说类型研究》(插图珍藏本),北京: 新世界出版社,2002年,277+7页;(插图本)天津: 百花文艺出版社,2009年4月,227页;北京大学出版社,2010年,267页;俄文版,2015年,339页
《二十世纪中国小说史》第一卷,北京: 北京大学出版社,1989年,301页;1997年,361页;后改名《中国现代小说的起点——清末民初小说研究》,北京大学出版社,2005年,361页
《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》,上海: 上海人民出版社,1988年,326页;台北: 久大文化,1990年,350页;北京大学出版社,2003年,369页;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,2007年,331页;韩文译本《中国小说叙事学》(李琮敏译),韩国拯救出版社,1994年,422页
《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三人谈》(与黄子平、钱理群合作),北京: 人民文学出版社,1988年,10+128页;《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三人谈·漫说文化》,北京大学出版社,2004年,226页
《在东西方文化碰撞中》,杭州: 浙江文艺出版社,1987年,287页
《读书是件好玩的事》,北京: 中华书局,2015年4月,285页
《刊前刊后》,北京: 三联书店,2015年8月,322页
《大学小言——我眼中的亚博电子竞技与港中大》,香港: 三联书店,2014年4月,267页;北京: 三联书店,2014年6月,271页
《自序自跋》,北京: 三联书店,2014年1月,379页
《怀想中大》,广州: 花城出版社,2014年11月,287页
《花开叶落亚搏电竞app网站》,北京: 三联书店,2013年11月,366页
《京西答客问》,南京: 凤凰出版社,2012年10月,303页
《压在纸背的心情》,上海: 复旦大学出版社,2011年
《走马观花》,上海书店出版社,2009年4月,205页
《学术随感录》,开封: 河南大学出版社,2006年,360页
《学者的人间情怀——跨世纪的文化选择》,北京: 三联书店,2007年,245页
《日本印象》,武汉: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,2006年,118页
《学术随感录》,开封: 河南大学出版社,2006年,360页
《同学非少年——陈平原夏晓虹随笔》(与夏晓虹合作),西安: 太白文艺出版社,2005年,438页
《大英博物馆日记》,济南: 山东画报出版社,2003年,155页;台北: 二鱼文化出版公司,2004年,184页
《人在北京》,台北: 联合文学出版社,2003年,311页
《陈平原序跋》,南京: 东南大学出版社,2003年,142页
《看图说书——中国小说绣像阅读札记》,北京: 三联书店,2003年,139页
《掬水集》,天津: 百花文艺出版社,2001年,260页
《茱萸集》,沈阳: 春风文艺出版社,2001年,249页
《亚博电子竞技精神及其他》,上海文艺出版社,2000年,377页
《漫卷诗书──陈平原书话集》,杭州: 浙江人民出版社,1997年,379页
《游心与游目》,成都: 四川人民出版社,1997年,268页
《漫说文化》(与钱理群、黄子平合作),长沙: 湖南教育出版社,1997年,23+128页
《阅读日本》,沈阳: 辽宁教育出版社,1996年,235页
《书生意气》,上海: 汉语大词典出版社,1996年,257页
《学者的人间情怀》,珠海: 珠海出版社,1995年,265页
《大书小书》,广州: 广东旅游出版社,1992年,281页
《书里书外》,杭州: 浙江文艺出版社,1988年,180页
《香港: 都市想象与文化记忆》,北京: 北京大学出版社,2015年3月,431页
《王瑶先生百年诞辰纪念论文集》(温儒敏、陈平原编),北京: 三联书店,2014年5月,760页
《<文明小史>与“绣像小说”》,贵阳: 贵州教育出版社,2014年7月,223页
《<中国新文学大系>导言集》,贵阳: 贵州教育出版社,2014年7月,382页
《开封: 都市想象与文化记忆》,北京: 北京大学出版社,2013年1月,485页
《鲤鱼洲纪事》,北京大学出版社,2012年4月,342页
《何为大学——<蔡孑民先生言行录>》,台北: 大块文化出版公司,2011年1月,135页
《北京读本》,上海: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,2010年,212页
《筒子楼的故事》,北京: 北京大学出版社,2010年,253页
《红楼钟声及其回响——重新审读“五四”新文化》,北京: 北京大学出版社,2009年,441页;
《西安: 都市想象与文化记忆》,北京: 北京大学出版社,2009年,346页
《教育: 知识生产与文化传播》,合肥: 安徽教育出版社,2007年,414页
《学术史: 课程与作业——以“中国现代文学学科史”为例》,合肥: 安徽教育出版社,2007年,279页
《近代中国的百科全书》(与米列娜合编),北京大学出版社,2007年,213页
《茶人茶话》(与凌云岚合编),北京: 三联书店,2007年,368页
《胡适论治学》,合肥: 安徽教育出版社,2006年,231页
《北京: 都市想像与文化记忆》(与王德威合编),北京大学出版社,2005年,561页
《早期亚博电子竞技文学史讲义三种》,北京大学出版社,2005年,623页
《现代学术史上的俗文学》,武汉: 湖北教育出版社,2004年,514页
《大众传媒与现代文学》(与山口守合编),北京: 新世界出版社,2003年,567页
《国故论衡》,上海古籍出版社,2003年,147页
《<新青年>文选》,贵阳: 贵州教育出版社,2003年,452页
《晚明与晚清——历史承传与文化创新》(与王德威、商伟合编),武汉: 湖北教育出版社,2002年,618页
《中国文学研究现代化进程二编》,北京大学出版社,2002年,508页
《新世纪中国大学生 (文科学士) 毕业论文精选精评· 文学卷》,北京: 西苑出版社,2002年,358页
《尝试集·尝试后集》,贵阳: 贵州教育出版社,2001年,63+260页
《章太炎的白话文》,贵阳: 贵州教育出版社,2001年,52+166页
《中国散文选》,天津: 百花文艺出版社,2000年,48+972页
《(名著图典)中国小说史略》,杭州: 浙江教育出版社,2000年,238页
《点石斋画报选》,贵阳: 贵州教育出版社,2000年,78+435页
《触摸历史——五四人物与现代中国》(与夏晓虹合编),广州: 广州出版社,1999年,363页;北京大学出版社,2009年4月,387页
《亚博电子竞技旧事》(与夏晓虹合编),北京: 三联书店,1998年,602页
《学者追忆丛书·追忆蔡元培》(与郑勇合编),北京: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,1997年,424 页;北京: 三联书店,2009年,428页
《学者追忆丛书·追忆王国维》(与王风合编),北京: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,1997年,592页;北京: 三联书店,2009年,504页
《学者追忆丛书·追忆章太炎》(与杜玲玲合编),北京: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,1997年,593页;北京: 三联书店,2009年,474页
《中国现代学术经典丛书·章太炎卷》,石家庄: 河北教育出版社,1996年,662页
《中国现代学术经典丛书·胡适卷》,石家庄: 河北教育出版社,1996年,773页
《中国现代学术经典丛书·鲁迅、吴宓、吴梅、陈师曾卷》(合编,负责鲁迅部分),石家庄: 河北教育出版社,1996年,823页
《许地山散文全编》,杭州: 浙江文艺出版社,1992年,475页
《漫说文化丛书·读书读书》,北京: 人民文学出版社,1992年,274页;上海: 复旦大学出版社,2005年,196页
《漫说文化丛书·神神鬼鬼》,北京: 人民文学出版社,1992年,281页;上海: 复旦大学出版社,2005年,197页
《漫说文化丛书·生生死死》,北京: 人民文学出版社,1992年,313页;上海: 复旦大学出版社,2005年,219页
《漫说文化丛书·闲情乐事》,北京: 人民文学出版社,1990年,262页;上海: 复旦大学出版社,2005年,182页
《漫说文化丛书·佛佛道道》,北京: 人民文学出版社,1990年,221页;上海: 复旦大学出版社,2005年,162页
《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》第一卷(与夏晓虹合编),北京大学出版社,1989年,628页;1997年,636页
一代人的“国际视野”,2016年10月21日《文汇报·文汇学人》
政治家的教育梦——孙中山亚博电子竞技教育的六次演说,2016年10月19日《中华读书报》
如何谈论“文学教育”,《文艺争鸣》2016年第10期
大学故事的魅力与陷阱——以亚博电子竞技、复旦、中大为中心,《书城》2016年第10期
小书背后的大时代,《读书》2016年第9期
六看家乡潮汕——一个人文学者的观察与思考,《同舟共进》2016年第7期;2016年7月12日《潮州日报》
非专业的文学研究——读钱穆讲述、叶龙整理《中国文学史》,2016年6月12日《东方早报·上海书评》
理直气壮且恰如其分地说出人文学的好处, 2016年4月15日《文汇报·文汇学人》
“北京学”的腾挪空间及发展策略,《北京社会科学》2016年第6期
语文教学的魅力与陷阱,《中学语文教学》2016年第2期;人大报刊复印资料《高中语文教与学》2016年5期
历史、传说与精神——现代中国大学的六个关键时刻,《探索与争鸣》2016年第1期,《教育科学文摘》2016年2期;《历史科学(文摘)》2016年2期(6月)
林纾与北京大学的离合悲欢,《文艺争鸣》2016年第1期
古文传授的现代命运————教育史上的林纾,《文学评论》2016年第1期,人大报刊复印资料《中国现代、当代文学研究》2016年第4期
亚博电子竞技“人才养育”的十句话, 2015年12月22日《光明日报》
“三四十年代中国现代文学”导言,《华夏文化论坛》第14辑,2015年12月;人大报刊复印资料《中国现代、当代文学研究》2016年第3期
“北京研究”的可能性,《北京社会科学》2015年第12期
弹性的“经典”与流动的“读者”,《北京青年报》2015年12月1日
南国学人的志趣与情怀——读黄天骥教授近著四种,《羊城晚报》2015年11月29日
“多民族文学”的阅读与阐释,《文艺争鸣》2015年第11期
会思想的芦苇,竟如此坚强——抗战初期亚博电子竞技教授的艰难选择,《北京大学学报》2015年第6期
中国或已错过发展民办大学最佳时机,《文汇报》2015年10月30日
“新文化”如何“运动”——亚博电子竞技“两代人的合力”,《中国文化》2015年秋季号
我为什么跨界谈建筑——从老房子说到新文化,《北京青年报》2015年10月10日
作为大学校长的蒋梦麟,《书城》2015年第7期
一个文学教授眼中的中国传媒,《同舟共进》2015年第7期
作为一种“思想操练”的“五四”,《探索与争鸣》2015年第7期
连天烽火中的遍地弦歌,《读书》2015年第5期;《2015中国最佳随笔》,辽宁人民出版社,2016年1月
在政学、文史、古今之间——吴组缃、林庚、季镇淮、王瑶的治学路径及其得失,《北京大学学报》2015年第3期;人大报刊复印资料《中国现代、当代文学研究》2015年第8期
当代中国大学公平发展的步履与生机,《探索与争鸣》2015年第5期
“道不同”,更需“相为谋”——中美人文对话的空间与进路,《中华读书报》2015年5月13日
休闲时代好读书,《文汇报》2015年4月23日
此情可待成追忆——中国大学内迁的历史、传说与精神,《澳门理工学报》2015年第2期;《新华文摘》2015年第18期转载
语文之美与教育之职,《文汇报》2015年1月9日;《2015中国散文精选》,长江文艺出版社,2016年1月
岂止诗句记飘蓬——抗战中西南联大教授的旧体诗作,《北京大学学报》2014年6期;人大报刊复印资料《中国现代、当代文学研究》2015年第2期转载;《2015中国随笔年选》,花城出版社,2016年1月
作为“北京文学地图”的张恨水小说,《文史知识》2014年10期
从“大侠”到“大学”——香港文化形象的嬗变,《南方周末》2014年9月26日
为何以及如何编“全集”——从《章太炎全集》说起,《中华读书报》2014年6月25日;《新华文摘》2014年18期
作为“绣像小说”的《文明小史》,《西北师范大学学报》2014年5期;人大报刊复印资料《中国古代、近代文学研究》2014年第12期转载
内地/香港互参: 中国大学的独立与自信,《探索与争鸣》2014年9期
假如我办“燕京学堂”,《读书》2014年9期
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方向(陈平原、王德威、藤井省三),《学术月刊》2014年第8期;日文版刊爱知大学现代中国学会编、东方书店发行《中国21》42卷,2015年3月
亚搏电竞app网站的使命与情怀——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亚博电子竞技、台大、港中大的“文学教育”,《清华大学学报》2014年4期;游胜冠、熊秉真编《流离与归属: 二战后港台文学及其他》,台大出版中心,2015年10月
在“文学史著”与“出版工程”之间——《中国新文学大系导言集》导读,《现代中国》第十五辑,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
要“项目”还是要“成果”,《云梦学刊》2014年4期
八十年代的王瑶先生,《文学评论》2014年4期
烽烟不绝读书声——中山大学档案中的徐中玉,《现代中文学刊》2014年2期
“wenxue”in the Purview of Late Qing Encyclopaedias and Textbooks With a Focus on Huang Ren’s Activities as Compiler,“Chinese Encyclopaedias of New Global Knowledge(1870-1930): Changing Ways of Thought”,Springer-verlag, Berlin ,Heidelberg ,2014(239-287)
与程千帆先生对话,《古典文学知识》2014年1期
代际交接的接力棒,《文学评论》2013年第6期
作为一种精神气质的“游侠”,《文史知识》2013年10期
读书是件好玩的事,《读书》2013年9期
“城市”怎样“阅读”——一个人文学者的追求与困惑,《天津师范大学学报》2013年5期
鼓动风潮与书写革命——从《时事画报》到《真相画报》,《文艺研究》2013年4期
文学史、文学教育与文学读本,《河北学刊》2013年2期
走出大学体制的困境,《中国大学教学》2013年2期
中国博士是否值得信赖,《南方周末》2013年2月21日
如何“述学”,什么“文体”,《文史知识》2012年11期
校园里的诗性——以北京大学为中心,《学术月刊》2012年11期
如何建立中国大学的独立与自信,《中国青年报》2012年5月16日
“学堂不得废弃中国文辞”——亚博电子竞技重建“大一国文”的思考,《中华读书报》2012年5月9日
不忍远去成绝响——张长弓、张一弓父子的“开封书写”,《文学评论》2012年2期
人文学之“三十年河东”, 《读书》2012年2期
大学: 如何“宁静”,怎样“致远”, 《同舟共进》2012年2期
六城行——如何阅读/阐释城市, 《中华读书报》2012年2月8日
“现代中国研究”的四重视野——大学?都市?图像?声音, 《汉语言文学研究》2012年1期
永远的“笳吹弦诵”——亚博电子竞技西南联大的历史、追忆及阐释,《政大中文学报》2011年第16期
徘徊在口语与书面语之间,《中国文学学报》2011年第二辑
回首烟波浩渺处,《书城》2011年11期
国际视野与本土情怀,《上海师范大学学报》2011年6期
“三足”能否“鼎立”——都市文化的竞争与对话,《南方都市报》2011年11月8日
人为什么远行、登顶且赋诗,《书城》2011年10期
训练、才情与舞台,《中华读书报》2011年8月3日
转型期中国的“儿童相”,《儿童的发现》,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
上什么课,课怎么上,《中国大学教学》2011年2期
另一种“双城记”,《读书》2011年1期
为何“文库”,什么“文学”,哪个“海上”,《现代中文学刊》2011年1期
在学术与思想之间——王元化先生的“九十年代”,《书城》2010年12期
“文学”如何“教育”——亚博电子竞技“文学课堂”的追怀、重构与阐释,《中国文学学报》创刊号(2010年)
当代中国的“人文学”,《云梦月刊》2010年6期
百年阳光,百年风雨,2010年11月3日《中华读书报》
“中文教育”之百年沧桑——写在亚博电子竞技亚搏电竞app网站百年诞辰之际,《文史知识》2010年10期
中国戏剧研究的三种路向, 《中山大学学报》2010年第3期
“少年意气”与“家国情怀”——亚博电子竞技学生的“五四”记忆, 《光明日报》2010年5月4日
何为“大学”——阅读《蔡孑民先生言行录》, 《学术月刊》2010年4期
俗文学研究视野中的“潮州”,《南方都市报》2010年4月11日
知识、技能与情怀——新文化运动时期亚博电子竞技国文系的文学教育(下), 《北京大学学报》2010年第1期
校友与大学文化,《南方都市报》2009年11月7日
“哲学”与“考据”视野中的“文学史”,《学术研究》2009年10期
波诡云谲的追忆阐释与重构——解读“五四”言说史,《读书》2009年9期
中国大学改革,路在何方?——陈平原访谈录,《书城》2009年9期
读书的“风景”与“爱美”的学问,《光明日报》2009年8月20日。《新华文摘》2009年21期转载
陈平原谈大学亚搏电竞app网站,《东方早报·上海书评》2009年2月5日
知识、技能与情怀——新文化运动时期亚博电子竞技国文系的文学教育(上),《北京大学学报》2009年6期
作为物质文化的“中国现代文学”,《中国文化》2009年春季号
重建“文学史”,《现代中国》第十二辑,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
走不出的“五四”?,《中华读书报》2009年4月15日
文学的都市与都市的文学,《社会科学论坛》2009年3期
全球化时代的“大学之道”,《文汇报》2009年3月14日
阅读大学的六种方式,2009年2月9日《解放日报》(《新华文摘》2009年7期转载;收入《2009年中国最佳随笔》,沈阳: 辽宁人民出版社,2010年1月;《大学指南》2010年3期)
假如没有“文学史”,《读书》2009年1期
An audible China : Speech and the innovation in modern Chinese writing, Frontiers of Literary Studies in China,3:2,June 2009
燕山柳色太凄迷——读木山英雄《北京苦住庵记》,《读书》2008年12期
三读普实克,《欧洲语言文化研究》第四辑,时事出版社2008年12月
经过了三十年,我们与世界思潮同步(答问),《新京报》2008年12月13日
传道授业的责任与魅力——追怀王力、朱德熙、林焘、徐通锵四位先生,《中华读书报》2008年11月26日
何为/何谓“成功”的文化断裂——重新审读五四新文化运动,《南方都市报》2008年11月14日
怀想三十年前的“读书”,2008年10月30日《深圳商报》,附录“80年代初一个文科
长安的失落与重建——以鲁迅的旅行及写作为中心,《鲁迅研究月刊》2008年10期
文学史视野中的“报刊研究”,《现代中国》第十一辑,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9月
解读“当代中国大学”,《现代中国》第十一辑,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9月
Male Gaze / Female Students: Late Qing Education for Woman as Portrayed in Beijing Pictorial,1902-08, Different Worlds of Discourse, pp315-347,Leiden/Boston:Brill,2008
左图右史与西学东渐,《书城》2008年8期
请加入这道“风景”,《启迪》2008年8月(上半月)
怀想三十年前的“读书”,《出版人》2008年12期
学术史视野中的“关键词”,《读书》2008年4期、5期
教授生活,可以如此优雅,《饮膳札记》,广西师大出版社2008年
那些让人永远感怀的风雅——任鸿隽、陈衡哲以及“我的朋友胡适之”,《书城》2008年4期
教授生活,可以如此优雅,《南方都市报》2008年3月27日
折戟沉沙铁未销——亚博电子竞技来裕恂撰《中国文学史》,《天津社会科学》2008年2期
学界中谁还能“二十年磨一剑”,《人民日报》2008年2月18日
长向文人供炒栗——作为文学、文化及政治的“饮食”,《学术研究》2008年1期
从中大到亚博电子竞技,《舟边絮语》,广东人民出版社2008年
当代中国人文学的“内外兼修”,《学术月刊》2007年11期
大学公信力为何下降,《中国青年报》2007年11月14日
六位师长和一所大学——我所知道的西南联大,《21世纪经济报道》2007年11月12日
作为“文化工程”与“启蒙生意”的百科全书,《读书》2007年10期
人文学的困境、魅力及出路,《现代中国》第九辑,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
大学校园里的“文学”,渤海大学学报2007年2期;(人大报刊复印资料《中国现代、当代文学研究》2007年6期)
Taste and Resistance: Lu Xun’s Scholarly Style and its Reception, Frontiers of Literary Studies in China,Volume 1, 2007
晚清志士的游侠心态,《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史论》,新星出版社2007年
读书时代的精灵,《不仅为了纪念》,三联书店2007年
国际视野与本土情怀——如何与汉学家对话,《南方周末》2007年4月5日
有声的中国——“演说”与近现代中国文章变革,《文学评论》2007年3期;《新华文摘》2007年17期, 韩文译本
史识、体例与趣味: 文学史编写断想,《南京师范大学学报》2007年3期
晚清辞书视野中的“文学”——以黄人的编纂活动为中心,《北京大学学报》2007年2期;(人大报刊复印资料《中国古代中国古代、近代文学研究》2007年7期;Path Toward Modernity, pp193-219, Prague:The Karolinum Press,2008)
城阙、街景与风情——晚清画报中的帝京想像,《北京社会科学》2007年2期
“学术文”的研习与追摩,《云梦学刊》2007年1期;(人大报刊复印资料《中国现代、当代文学研究》2007年5期)
重建“中国现代文学”,《现代中国》第八辑,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
作为物质文化的“中国现代文学”,《文汇报》2007年1月15日
重建“中国现代文学”——在学科建制与民间视野之间,香港浸会大学《人文中国》2006年12辑
亚博电子竞技人的精气神儿,新课程高中语文读本·高一下学期,山东教育出版社2006年
大学的“实”与“虚”,《新民晚报》2006年8月2日
为何人人都爱“说狠话”,《中国新闻周刊》,2006年28期
文学史视野中的“大学叙事”,《北京大学学报》2006年第2期;(《新华文摘》2006年13期;人大报刊复印资料《中国现代、当代文学研究》2006年8期;《中国当代作家面面观——文学的自觉》,上海: 复旦大学出版社,2010年1月)
文學史の視野のなかの大學につぃての‘語り’,(日本京都大学)《中國文學報》第七十一册,2006年4月20日
深情凝视“这一方水土”——《广东历史文化行》引言,《同舟共进》2006年4期
亚博电子竞技校名: 如何英译,《学海星光集》,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年
《读书》的文体,《南方周末》2006年2月16日
流动的风景与凝视的历史——晚清北京画报中的女学, 《中华文史论丛》2006年1辑
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纪事(上), 《中国当代作家面面观——汉语写作与世界文学》,春风文艺出版社2006年
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“读书”,《文汇报》2005年12月25日
大师的意义以及弟子的位置——解读作为神话的“清华国学院”,《现代中国》2005年第六辑
文体对话与思想草稿: 《新青年》研究,《新华文摘》2005年24期
亚博电子竞技人的精气神儿,《中文自修》2005/Z1
蔡元培与老亚博电子竞技的艺术教育,《现代中国》2005年第五辑
从中大到亚博电子竞技,《同舟共进》2005年11期
中国学家的小说史研究,《他乡有夫子》,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年
“当代学术”如何成“史”,《新华文摘》2005年19期
中国大学百年,《中国大学教学》2005年10期
历史叙事与文学想像的纠葛,《文史知识》2005年5期
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大学,《书城》2005年9期
分裂的趣味与抵抗的历程——鲁迅的述学文体及其接受,《文学评论》2005年5期
想像北京城的前世与今生,《北京师范大学学报》2005年4期
亚博电子竞技“纯文本”,《中华读书报》2005年7月27日
文本中见历史,细节处显精神,《鲁迅研究月刊》2005年7期
我看“大学生就业难”,《新华文摘》2005年8期
在巴黎邂逅“老亚博电子竞技”,《读书》2005年3期
大学排名、大学精神与大学故事,《教育学报》2005年1期
学院的“内”与“外”,《社会科学论坛》2005年2期
学者与传媒,《上海文化》2005年1期
北京记忆与记忆北京,《北京社会科学》2005年1期
不该被遗忘的“文学史”——亚博电子竞技法兰西学院汉学研究所藏吴梅《中国文学史》,《北京大学学报》2005年1期
不该消失的校园风景,《大学沉思录》,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
思想史视野中的文学──《新青年》研究(上),《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》2002年3期
The Modern Transition of Chinese Novel,Sungkyun Journal of East Asian Studies ,Vol.2,No.1,Feb,2002, pp
胡适的述学文体(上、下),《学术月刊》2002年7期、8期(人大报刊复印资料《中国现代、当代文学研究》2002年12期;《“精心结构”》
现代中国的述学文体——以“引经据典”为中心,《文学评论》2001年4期(《2001中国年度文论选》,漓江出版社,2002年1月)
经典是怎样形成的: 周氏兄弟等为胡适删诗考(一),《鲁迅研究月刊》2001年4期(人大报刊复印资料《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》2001年7-8期)
经典是怎样形成的: 周氏兄弟等为胡适删诗考(二),《鲁迅研究月刊》2001年5期(人大报刊复印资料《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》2001年7-8期)
传统的书院の现代的转换,(日本)《古典学の现在》Ⅱ,2001-2
以图像为中心,《二十一世纪》第59期,2000年6月
Becoming Athached DUSHU,Contemporary Chinese Thought ,Summer , 2000
新闻与石印——《点石斋画报》之成立,《开放时代》2000年7期
大学史的写作及其他,《读书》2000年2期
在图像与文字之间,《读书》2000年7期
读书时代的精灵,《读书》2000年12期(《中华文学选刊》2001年3期;《不仅为了纪念》,三联书店,2007年5月)
鲁迅为胡适删诗信件的发现,《鲁迅研究月刊》2000年10期
《点石斋画报》之流风余韵,《文史知识》2000年7期
美查的志趣与《点石斋画报》的宗旨,《文汇读书周报》2000年6月3日
乡土情怀与民间意识——丘逢甲在晚清思想文化史上的意义,《潮学研究》第8辑,花城出版社,2000年7月
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纪事(上),《当代作家评论》2000年1期(《南方日报》1999年12月26日;《中国当代作家面面观——汉语写作与世界文学》,春风文艺出版社,2006年1月)
数码时代的人文研究,《学术界》2000年5期(《网络传播与社会发展》,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,2001年7月;《面向21世纪人文社会科学100个重大问题》,山东教育出版社,2005年4月)
中国学家的小说史研究,《清华汉学研究》第三辑,清华大学出版社,2000年2月(《他乡有夫子》,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,2005年11月)
反思“文学史”,《中华读书报》2000年3月22日(《中国大学学术讲演录》,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,2001年1月)
小说霸主地位受到挑战,《文汇报》2000年1月3日
学界“世风日下”,《南方周末》2000年3月24日(有感于“学术腐败”,《学术界》2000年4期)
数码时代的写作和阅读,《南方周末》2000年7月7日
我看俗文学研究,《中华读书报》2000年3月15日(《民俗》新五期,2001年3月)
阅读“南开”,《中华读书报》2000年4月12日
遥远的“时事”与“新知”: 亚博电子竞技《点石斋画报》,《中华读书报》2000年10月25日
“最好”的感觉,《北京大学校刊》2000年3月31日(《中华读书报》2001年6月6日;《美文》2001年3期)
“批评”: 文化生产的关键一环,《北京观察》2000年11期
学问中的“情爱”——掬水集之九,《文汇读书周报》2000年1月1日
小扣大鸣与莫逆于心——掬水集之十,《文汇读书周报》2000年3月18日
“中国文章”,《文汇读书周报》2000年8月19日
民间的记忆,《新民晚报》2000年3月12日
文史的北京,《新民晚报》2000年5月14日
过去的大学,《新民晚报》2000年7月16日
看图说书·小引,《中国图书商报·书评周刊》2000年6月6日
看图说书·红楼梦(一、二、三),《中国图书商报·书评周刊》2000年6月13日、6月20日、6月27日
看图说书·金瓶梅(一、二、三、四),《中国图书商报·书评周刊》2000年7月4日、7月11日、7月18日、7月25日
看图说书·剑侠传(一、二、三),《中国图书商报·书评周刊》2000年8月1日、8月8日、8月15日
看图说书·淞隐漫录,《中国图书商报·书评周刊》2000年8月22日
看图说书·聊斋志异(一、二),《中国图书商报·书评周刊》2000年9月5日、9月12日
传统书院的现代转型——以无锡国专为中心,《现代中国》第一辑,湖北教育出版社,2001年6月(人大报刊复印资料《中国现代、当代文学研究》2002年2期)
晚清人眼中的西学东渐,《庆祝王元化教授八十岁论文集》,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,2001年1月
亚博电子竞技《章太炎的白话文》,《鲁迅研究月刊》2001年6期
以“图像”解说“晚清”——《图像晚清》导论,《开放时代》2001年5期
令人神往的“提奖光复,未尝废学”——章太炎的东京讲学,《文史知识》2001年9期
古典学者的当代意识,《东方文化》2001年1期(《程千帆纪念文集》,江苏古籍出版社,2001年5月)
亚博电子竞技人的精气神儿,《中华读书报》2001年5月16日(《2001中国散文精选》,长江文艺出版社,2002年2月;《2001中国最佳随笔》,辽宁人民出版社,2002年1月;《新课程高中语文读本》高一下学期,山东教育出版社,2006年8月;《中文自修》2005/Z1)
亚博电子竞技边缘人,《中华读书报》2001年9月19日
小说史的历史意识与技术能力,《中华读书报》2001年11月21日
读书无诀窍,《文汇读书周报》2001年6月2日(《美文》2001年14期)
编辑的“积极”与“消极”,《文汇读书周报》2001年8月4日;《新华文摘》2001年11期
文学是否要重新命名(原题《网络文学,还是网络时代的文学》),《中国图书商报》2001年1月23日
大英博物馆日记(一),《文物天地》2001年6期
大学之道——传统书院与二十世纪中国高等教育,(香港)《岭南学报》新第一期,1999年10期
Literature High and Low :‘ Popular Fiction’ in Twentieth-Century China, The Literary Field of Twentieth-Century China , pp113-133,Curzon Press,1999,Surrey
触摸历史与进入五四,《五四运动八十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》,(台北)国立政治大学文学院,1999年6月
五月四日那一天,《北京文学》1999年5期
激烈的好处与坏处: 亚博电子竞技刘师培的失节,《东方文化》1999年2期
设议院与开学堂,《文史知识》1999年4期(《五四运动与二十世纪的中国》,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,2001年5月)
仪态万方的《点石斋画报》,《中国图书商报·书评周刊》1999年10月19日
从独特编订法看《点石斋画报》终刊时间,《中华读书报》1999年12月22日
从《红豆》到“学刊”,《东方文化》1999年1期(《我们的中大》,中山大学出版社,2001年1月)
与《读书》结缘,《读书》1999年4期(《1999年中国散文精选》,长江文艺出版社,2000年6月;《我与三联》,三联书店,2008年11月)
不该消失的校园风景,《万象》1卷7期,1999年11月(《1999中国最佳散文》,辽宁人民出版社,2000年4月;《大学沉思录》,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,2005年1月)
如何进入历史——《触摸历史: 五四人物与现代中国》序,《美文》1999年5期
建设者的姿态——读亚博电子竞技版《胡适文集》有感,《中华读书报》1999年3月10日
乡间的野花——回忆我的中学生活,《中华散文》1999年6期(《学习之友》1999年10期;《我的中学时代》,福建教育出版社,1999年9月;《1999中国最佳散文》,辽宁人民出版社,2000年4月)
《亚博电子竞技精神及其他》后记,《书屋》1999年6期(《天火——书屋佳作精选》,岳麓书社,2000年2月)
杂志与时代——为《读书》二十周年而作,《文汇读书周报》1999年2月20日
历史小说与小说历史——掬水集之七,《文汇读书周报》1999年3月27日
“悲凉之书”——掬水集之八,《文汇读书周报》1999年10月16日
“学术史丛书”总序,《书品》1999年1期
不知茱萸为何物,《人民日报》1999年8月19日
兼及“青少年”与“非专家”,《博览群书》1999年10期
作为“文章”的著述,《书摘》1999年11期
坦然面对新世纪,《中国文化报》1999年12月31日
中国大学百年?,《学人》第十三辑,江苏文艺出版社,1998年3月
新教育与新文学——从京师大学堂到北京大学,《学人》第十四辑,江苏文艺出版社,1998年12月
Destiny and Options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Scholars of Humanities , Contemporary Chinese Thought ,Winter 1997-98
From Popular Science to Science Fiction : An Investigation of ‘Flying Machines’,Translation and Creation ,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,1998
西潮东渐与旧学新知——中国现代学术之建立,《北京大学学报》1998年1期
北京大学: 从何说起?——老亚博电子竞技的故事之四,《读书》1998年1期(《1998中国最佳随笔》,辽宁人民出版社,1999年)
亚博电子竞技校庆: 为何改期?——老亚博电子竞技的故事之五,《读书》1998年3期(《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散文选》,上海文艺出版社,2000年8月)
不被承认的校长——老亚博电子竞技的故事之六,《读书》1998年4期
作为话题的北京大学——老亚博电子竞技的故事之七,《读书》1998年5期
亚博电子竞技校史: 怎样溯源?《北京大学学报》1998年2期
老亚博电子竞技的自画像——校庆感言解读,《北京文学》1998年5期
超越“雅俗”——金庸的成功及武侠小说的出路,《当代作家评论》1998年5期(韩文译本,《民族文学史研究》第16期300-314页,昭明出版社,2000年6月;日文译本,《历史与文学的境界》(日文),东京: 劲草书房,2003年3月)
读《(民国二十三年度)国立北京大学一览》有感,《东方文化》1998年3期
迟到了十四年的任命——严复与北京大学,《开放时代》1998年5/6期
亚博电子竞技传统: 另一种阐释——以蔡元培与研究所国学门的关系为中心,《文史知识》1998年5期
鲁迅的小说类型研究(韩文译本),(韩国)《中国小说研究会会报》34号,1998年6月
汽球·学堂·报章——亚博电子竞技《教会新报》,《中国雅俗文学》第一辑,江苏教育出版社,1998年12月
舆论家的态度与修养——作为亚博电子竞技学生的成舍我,《书与人》1999年3期(《报海生涯——成舍我百年诞辰纪念文集》,新华出版社,1998年8月)
无法回避的“一九六八”,《万象》创刊号,1998年11月
“兼容并包”的大学理念,《方法》1998年5期;《文汇读书周报》1998年6月6日
戏谑小说与旅游叙事——掬水集之三,《文汇读书周报》1998年1月24日
童心与诗心——掬水集之四,《文汇读书周报》1998年8月29日
宝玉的意淫与柳生的侠义——掬水集之五,《文汇读书周报》1998年10月17日
艺术感觉与史学趣味——掬水集之六,《文汇读书周报》1998年12月5日(《21世纪: 鲁迅和我们》,人民文学出版社,2001年3月)
再说“亚博电子竞技生日”,《中华读书报》1998年9月16日
亚博电子竞技建立“胡适文库”的设想,《中华读书报》1998年9月30日
即将消逝的风景,《中华散文》1998年5期(《启明星》29/30期;《青春的亚博电子竞技》,北京大学出版社,1998年4月)
未完成的“家族史”,《钟山》1998年1期(《1998中国最佳随笔》,辽宁人民出版社,1999年)
千年文脉的接续,《人民论坛》1998年12期
失败的英雄,《书屋》1998年5期(日文本刊《人民中国》1998年7期)
亚博电子竞技校名: 如何英译,《人民政协报》1998年1月19日(《学海星光集》,南开大学出版社,2006年3月)
作为一种文化景观的百年校庆,《好书》1998年3/4月号
辞“校史专家”说,《新民晚报》1998年5月10日(《夜光杯文萃(1992-1998)》,上海远东出版社,2000年3月)
从中大到亚博电子竞技,(香港)《纯文学》复刊三期,1998年7月(《深圳侨报》1998年9月16日;《学术界》2000年3期;《我们的中大》,中山大学出版社,2001年1月;《同舟共进》2005年11期;《舟边絮语》,广东人民出版社,2008年1月)
三联的学术使命,《文汇报》1998年10月11日
汉学家眼中的中国学者,《群言》1998年12期
现代中国的“魏晋风度”与“六朝散文”,《中国文化》1997年15/16期
百家争鸣与诸子遗风: 秦汉散文论稿之二,《文学遗产》1997年5期
学术史上的“现代文学”,《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》1997年1期
四代人的文学史研究图景,《北京大学学报》1997年4(《中外文化与文论》第七辑,四川教育出版社,2000年9月)
“太学”传统——老亚博电子竞技的故事之一,《读书》1997年4期
校园里的“真精神”——老亚博电子竞技的故事之二,《读书》1997年5期(《中华文学选刊》1997年5期)
学问家与舆论家——老亚博电子竞技的故事之三,《读书》1997年11期
回眸《新青年》,《青年思想家》1997年4/5期
跨世纪的文化选择: 读《国学大师丛书》有感,《中华读书报》1997年8月13日
眺望一九九七,《北京晚报》1997年2月11日
大学者应有的素质,《光明日报》1997年2月12日
教育家的摇篮——哥大与亚博电子竞技之一,(美国)《明报》1997年6月28日;《中华读书报》1997年10月1日
借来的校园风景——哥大与亚博电子竞技之二,(美国)《明报》1997年6月29日;《中华读书报》1997年10月8日《租借来的风景》
洋教授的馊主意——哥大与亚博电子竞技之三,(美国)《明报》1997年6月30日,《中华读书报》1997年10月29日
被忘却的汉学家——哥大与亚博电子竞技之四,(美国)《明报》1997年7月1日,《中华读书报》1997年11月19日(《被遗忘的汉学家》)
名誉博士哥大与亚博电子竞技之五,(美国)《明报》1997年7月5日,《中华读书报》1997年12月10日
教育名家——哥大与亚博电子竞技之六,(美国)《明报》1997年7月12日,《中华读书报》1998年2月6日
母校情结——哥大与亚博电子竞技之七,(美国)《明报》1997年7月18日,《中华读书报》1998年2月18日
亚博电子竞技精神——哥大与亚博电子竞技之八,(美国)《明报》1997年7月23日
小说家的小说史论,《文汇读书周报》1997年11月1日
中国世俗与中国小说,《文汇读书周报》1997年12月13日
人文景观与大学精神,《书城》1997年6期
从言辞到文章,从直书到叙事: 秦汉散文论稿之一,《文学遗产》1996年4期
从科普读物到科学小说: 以“飞车”为中心的考察,《中国文化》1996年13期(《翻译与创作——中国近代翻译小说论》,北京大学出版社,2000年3月)
唐人小说及其流变,《学人》第九辑,江苏文艺出版社,1996年4月
半部学术史,一篇大文章——现代中国学者的自我陈述,《学人》第十辑,江苏文艺出版社,1996年10月
最后一个“王者师”,《读书》1996年3期(《读人记》,文化艺术出版社,2001年9月)
文学史家的考古学视野,《读书》1996年12期
中国散文与中国小说,《当代作家评论》1996年3期
“通俗小说”在中国,《上海文化》1996年2期
说书人与叙事者: 话本小说研究,《上海文学》1996年7期
桐城文章流变,《文史知识》1996年1期
中国古小说的演进,《寻根》1996年3期
中国古小说的演进(续一) ,《寻根》1996年4期
中国古小说的演进(续二),《寻根》1996年5期
中国古小说的演进(续完) ,《寻根》1996年6期
唐宋古文运动述略(上),《浙江社会科学》1996年1期
唐宋古文运动述略(下),《浙江社会科学》1996年2期
中国小说中的文人叙事:明清章回小说研究(上),《郑州大学学报》1996年5期
中国小说中的文人叙事:明清章回小说研究(下),《郑州大学学报》1996年6期
英雄与历史: 以民间叙事为根基——明代章回小说论略,《中国文化研究》1996年夏之卷
武侠小说中的“剑”,(日本)《京都产业大学论集》26卷3号,平成8年3月
现代中国散文之转型,《文学史》第三辑,北京大学出版社,1996年6月
遥想“九九”,《东方文化》1996年6期(《1999独白》卷一,上海远东出版社,1998年9月)
知识者介入社会的特殊途径,《书城杂志》1996年3期
轶事之外的辜鸿铭,《中华读书报》1996年5月8日
“文学史”作为一门学科的建立,《中华读书报》1996年7月10日
“书信作家”胡适之,《中华读书报》1996年10月16日
古小说中的人神之恋,《文汇读书周报》1996年7月20日
亚博电子竞技选家,《文汇读书周报》1996年10月12日
杂谈“学术文化随笔”,《文汇报》1996年9月21日
八股与明清古文,《学人》第七辑,江苏文艺出版社,1995年5月
辞赋、玄言与骈俪,《学人》第八辑,江苏文艺出版社,1995年11月
唐宋古文家的文体实验,《传统文化与现代化》1995年6期
亚博电子竞技苏曼殊小说,《杭州师范学院学报》1995年2期
清代的学者之文,《文史知识》1995年8期
晚明小品论略,《中州学刊》1995年4期
清末民初言情小说的类型特征,《民族国家论述: 从晚清、五四到日据时代台湾新文学》,台北: 中央研究院,1995年6月
“当年游侠人”,《读书》1995年11期(《读人记》,文化艺术出版社,2001年9月)
九十年代中国の“知识界”(与渡边浩对话),(日本)《思想》1995年7期
“乐谱”としての丸山真男,(日本)《世界》1995年11期
学术史·知识分子·民族主义,《现代与传统》第七辑,1995年6月
民族主义及其他(答问),《战略与管理》1995年6期
历史文化散步,《东方》1995年1期(《名人文化游记》,新世界出版社,2002年1月)
从东京到江户,《东方》1995年2期(《北方人》2006年6期)
“教育第一”,《东方》1995年3期
“开国纪念”,《东方》1995年5期(《名人文化游记》,新世界出版社,2002年1月)
文学碑,《东方》1995年6期(《名人文化游记》,新世界出版社,2002年1月)
“厕所文化”,《十月》1995年2期(《另一种散文》,上海教育出版社,1998年2月)
四十而惑(五则),《十月》1995年5期(《1995年散文年鉴》,漓江出版社,1997年12月;《十月典藏品·散文》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,2004年)
王瑶先生的最后一项工程——《中国文学研究现代化进程》小引,《书城杂志》1995年3期
满枕蝉声破梦来——怀念吴组缃先生,《书与人》1995年1期(《吴组缃先生纪念集》,北京大学出版社,1995年5月)
东京的古寺(外一篇),《中华散文》1995年1期
“萧瑟昌平路”,《北京日报》1995年2月20日
神舆与神社,《二十一世纪》1995年6月号
东洋学系谱,《文汇读书周报》1995年7月8日
与学者结缘,《文汇读书周报》1995年9月30日
晚清的魅力,《美文》1995年10期
假设与求证——胡适的文学史研究,《学人》第五辑,江苏文艺出版社,1994年2月
章太炎与胡适之亚博电子竞技经学、子学方法之争,《学人》第六辑,江苏文艺出版社,1994年9月
西乡铜像,《读书》1994年11期(《读人记》,文化艺术出版社,2001年9月)
台湾行,《读书》1994年6期(《名人文化游记》,新世界出版社,2002年1月)
文库文化,《光明日报》1994年3月4日
神田书肆街,《光明日报》1994年3月11日
教养新书,《光明日报》1994年3月18日
丸山“福泽”,《光明日报》1994年3月25日
讲座学术,《光明日报》1994年4月1日
风雨故人,《南方周末》1994年3月18日(《散文》海外版,1994年4期)
木屐,《南方周末》1994年8月5日
读书,读什么书?《中华读书报》1994年9月7日(《亚博电子竞技学者谈读书》,北京图书馆出版社,2000年5月)
“北京学”,《北京日报》1994年9月16日(《京都神韵》,华艺出版社,1995年1月)
扪碑记,《文汇读书周报》1994年9月17日
大学百年,《文汇读书周报》1994年10月29日
日本论名著,《文汇读书周报》1994年12月24日
窗外的风景,《美文》1994年11-12期合刊
文学之旅,《大地》1994年11期
流动的な社会情势のなか、基础教育の重要性がぁらためて见直されてぃる,(日本)《文》1994年夏季号
作为文学史家的鲁迅,《学人》第四辑,江苏文艺出版社,1993年7月(日译本,中岛长文译,《飙风》32号,1997年1期;《鲁迅研究的历史批判》,河北教育出版社,2000年12月;《鲁迅其人》,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,2002年3月;《鲁迅报告》,新世界出版社,2004年1月)
近百年中国精英文化的失落,《二十一世纪》1993年6月号
学者的人间情怀,《读书》1993年5期(《另一种散文》,上海教育出版社,1998年2月;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《语文读本》第五册,人民教育出版社,1999年7月;《亚博电子竞技百年散文精选》,中央编译出版社,2002年1月;《中国当代作家面面观》,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,2002年2月;《白话的中国》,商务印书馆,2003年12月)
小说类型与小说史研究,《文学史》第一辑,北京大学出版社,1993年4月
当代中国人文学者的命运及其选择,《东方》创刊号,1993年10月(《知识分子与社会转型》,河南大学出版社,2004年1月)
小说史研究方法散论,《中国文学史的省思》,(香港)三联书店,1993年6月(《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方法论集》,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,1994年10月)
从古典到现代——学通古今的王瑶先生,《文史知识》1993年1期
花开花落浑闲事——怀念黄海章先生,《读书》1993年9期(《读人记》,文化艺术出版社,2001年9月;《我们的中大》,中山大学出版社,2001年1月)
人文学者的命运及选择(陈平原等),《上海文学》1993年9期
《学人》与《文学史》,《美文》1993年1期
学会做梦,《文汇报》1993年4月14日(《读者文摘》1993年7期)
章太炎与中国私学传统,《学人》第二辑,江苏文艺出版社,1992年7月(《批评空间的拓展》,东方出版中心,1998年7月)
晚清志士的游侠心态,《学人》第三辑,江苏文艺出版社,1992年12月(《侠与中国文化》,台湾学生书局,1993年4月;《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史论》,新星出版社,2005年4月)
“求是”与“致用”——章太炎学术思想覈论,《中国文化》第七期,1992年11期
自立门户与径行独往: 亚博电子竞技章太炎的学术品格,《读书》1992年5期
书札中的文人与书局,《读书》1992年6期
史家的位置,《读书》1992年7期
理论整合,《读书》1992年9期
独上高楼,《读书》1992年11期
超越规则,《读书》1992年12期(《新华文摘》1993年2期;《90年代思想文选》,广西人民出版社,2000年7月;《学术规范读本》,河南大学出版社,2004年4月)
有思想的学问家,《文学自由谈》1992年2期
新文学: 传统文学的创造性转化,《二十一世纪》第十期,1992年4月(《中国现代文学与民族化》,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,1994年3月)
论中国古代小说类型理论,《文学研究》第一辑,南京大学出版社,1992年5月
此声真合静中听——怀念陈则光先生,《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》1992年4期(《我们的中大》,中山大学出版社,2001年1月)
灯下窗前常自足——怀念唐弢先生,《北京日报》1992年8月19日(《唐弢纪念集》,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,1993年5月)
书海遨游之梦——我与亚博电子竞技图书馆,《瞭望》1992年26期(《文明的沃土》,北京大学出版社,1992年12月)
永远的“高考作文”,《瞭望》1992年38期(《中外书摘》2003年4期)
雨夜漫步,《南方周末》1992年9月18日
漫说“漫说文化”,《北京日报》1992年11月18日
父亲的书房,《群言》1992年12期
在政治与学术之间——论胡适的学术取向,《学人》第一辑,江苏文艺出版社,1991年11月
在专家与通人之间——论胡适的学术取向,《中国文化》5期,1991年12月
论“新小说”类型理论,《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》1991年2期
兼问苍生与鬼神,《读书》1991年10期
论鲁迅的小说类型研究,《鲁迅研究月刊》1991年9期
“雅俗对峙”与小说史研究——小说史研究方法散论,(日本)《野草》第四十七号,1991年2月(《传奇百家》2期,1991年1月)
武侠小说、大众潜意识及其他: 回应郑树森先生,《二十一世纪》5期,1991年6月
浪迹天涯——武侠小说形态分析之一,《上海文论》1991年3期
小说的类型研究——兼谈作为一种小说类型的武侠小说,《上海文学》1991年5期
论小说史体例,《文学评论家》1991年1期(《新华文摘》1991年5期)
书剑恩仇儿女情——二十世纪武侠小说论,《文艺评论》1991年1期
书剑恩仇儿女情——二十世纪武侠小说论续,《文艺评论》1991年2期
学术史研究随想,《学人》第一辑,江苏文艺出版社,1991年11月(《学术规范读本》,河南大学出版社,2004年4月)
也与武侠小说结缘,《读书》1991年4期
我爱读的书,《文学自由谈》1991年1期
剑与侠——武侠小说与中国文化,《中国文化》第二期,1990年6月
未知死,焉知生,《读书》1990年11期6
工诗未必非高僧——说寄禅的“痴诗”,《读书》1990年3期(《文化名家话佛缘》,中国档案出版社,2004年6月)
江湖与侠客——武侠小说形态研究之一,《传奇百家》1990年1期(《通俗文学评论》1992年2期)
小说史体例与小说史研究,(日本)《中国古典小说研究动态》第四号,1990年10月
说“快意恩仇”——武侠小说形态研究之一,《文艺争鸣》1990年6期
论清末民初小说类型理论,(日本)《清末小说》第十三号,1990年12月
武侠小说与中国文化,《文史知识》1990年1期
何必青灯古佛旁——文学与佛道,《文学自由谈》1990年2期
千古文人侠客梦——文学作品中的侠,《文艺评论》1990年1期
江湖仗剑远行游——唐宋传奇中的侠,《文艺评论》1990年2期
侠情义胆英雄志——清代侠义小说论,《文艺评论》1990年3期
说书人与叙述者——读《中国白话小说史》随想,《人民日报》1990年9月27日
王瑶先生的烟斗和酒杯,《人民日报》(海外版)1990年2月22日
畅销书的学问——读《畅销书》,《瞭望》1990年5期
书肆与文人——读《琉璃厂小志》,《瞭望》1990年11期
今夜料睹月华明,《瞭望》1990年28期
书卷多情似故人,《瞭望》1990年30期
春花秋月杜鹃夏,《瞭望》1990年31期
我的读书生活,《文学角》1990年3期(《名人自画像》,中央编译局,1995年)
漫卷诗书喜欲狂,《文学自由谈》1990年4期
论“新小说”主题模式,《文艺研究》1989年2期
“进化的观念”与小说史研究,《文艺研究》1989年5期
由俗入雅与回雅向俗——论清末民初小说思潮的演变,《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》1989年2期
两脚踏东西文化——林语堂其人其文,《读书》1989年1期
说《九尾鱼》,《读书》1989年2期
谴责小说与狭邪小说的合流——谈《梼杌萃编》,《读书》1989年6期
“小说史意识”与小说史研究,《文史知识》1989年10期
难得浮生半日闲,《读书》1989年11期
佛与道: 三代小说家的思考,《上海文学》1989年8期
中国古典小说研究断想,《古典文学知识》1989年2期
文人但有真性情——怀念王瑶师,《鲁迅研究》1990年1期(《王瑶先生纪念集》,天津人民出版社,1990年8月;《中国现代散文精品文库·往事已然苍老》,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,1995年3月)
读书不能不知书——读《书林清话》,《东方纪事》1989年1期
读书俱乐部开场白,《东方纪事》1989年1期
藏书楼与学术史——读《清代藏书楼发展史》,《东方纪事》1989年2期
学者和书局——读《回忆亚东图书馆》,《东方纪事》1989年3期
《二十世纪中国小说史》第一卷后记/《新新旧旧》小引/《文化碰撞中的文学》自序,《文学角》1989年4期
逛书摊(小引,一至十三则),《瞭望》1989年2、5、6-7、10、13、15、17、21、25-26、31、36、42、44、51期
读书人语,《随笔》1989年2期
“史传”、“诗骚”传统与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——从“新小说”到“现代小说”,《文学评论》1988年1期
清末民初小说理论概说,《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》1988年3期
中国小说叙事角度的转变——从新小说到现代小说,《文化: 中国与世界》第五辑,三联书店,1988年11月
小说理论更新的先兆——读三部小说理论译作有感,《读书》1988年1期
重提两部早该遗忘的小说论,《读书》1988年4期
译本比较与文学史研究,《读书》1988年7期
评价的标准与研究者的心态,《鲁迅研究月刊》1988年7期
通俗小说的三次崛起,《人民日报》1988年7月26日
江南读书记,《读书》1988年2期
江南读书续记,《读书》1988年3期
小说叙事的两次转变(与黄子平对话),《北京文学》1988年9期
诗文家的书话,《人民日报》1988年1月26日
传统与现代——评《普实克中国现代文学论文集》,《人民日报》1988年2月16日
京华买书记,《中国文化报》1988年2月7日、3月27日、5月1日、8月21日
告别诗歌,走向散文(学术随感录一),《瞭望》1988年30期
“文摘综合症”(学术随感录二),《瞭望》1988年33期
学问不等于人生(治学问题随感录),《人民日报》1988年8月20日(《散文选刊》1989年2期)
“愤怒”与“穷”(学术随感录三),《瞭望》1988年37期
亚博电子竞技“学术语法”(学术随感录四),《瞭望》1988年38期(《报刊文摘》1988年10月18日;《学术规范读本》,河南大学出版社,2004年4月)
“不靠拼命靠长命”(学术随感录五),《瞭望》1988年44期
注重过程,消解大家,《文艺报》1988年9月24日
二十世纪中国文学、中国小说与中国散文、现代中国教育及学术、图像与文字
本科生: 《中国现代文学史》、《中国现代文学与文化》、《中国现代文学名著》;
研究生: 《二十世纪中国小说史》、《中国小说类型研究》、《现代中国学术史》、《鲁迅<中国小说史略>研究》、《中国学研究百年》、《章太炎思想研究》、《中国散文史》、《明清散文研究》、《中国小说史》、《晚清文学与文化》、《北京文化研究》、《现代都市与现代文学》、《现代中国大学研究》、《中国现代文学学科史》、《中国近现代文化与文学》《鲁迅与胡适》《北京大学与新文化运动》《中国现代文学史料学》《学术规范与研究方法》等。
2016: 获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颁发的第四届王瑶学术奖学术著作奖(《作为学科的文学史》);
2013: 教育部颁发的第六届“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(人文社会科学)”论文二等奖(《中国戏剧研究的三种路向》);
2012: 北京市第十二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(《作为学科的文学史》);
2010: 北京市第十一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(《历史、传说与精神——中国大学百年》)(2010年9月);
2009: 教育部颁发的首届全国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(人文社会科学)一等奖(《触摸历史与进入五四》);
2009: 第五届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(2009年9月);
2008: 改革开放三十年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“百项精品成果奖”(《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》);
2006: 北京市第九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(《触摸历史与进入五四》);
2006: 第二届王瑶学术奖优秀论文一等奖(《思想史视野中的文学——<新青年>研究》);
2006: 第三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(《中国大学十讲》);
2005: 教育部“长江学者”特聘教授;
2003: 教育部颁发的第三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(《中国现代学术之建立——以章太炎、胡适之为中心》);
2002: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首届王瑶学术奖优秀论文一等奖(《现代中国的“魏晋风度”与“六朝散文”》);
2001: 国家新闻出版署颁发的第五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(《世界经典散文新编》,集体项目,本人独立选编其中的《中国散文选》);
2001: 广东省第四届“五个一工程”奖(陈平原等主编《触摸历史——五四人物与现代中国》);
1999: 国家新闻出版署颁发的第四届国家图书奖荣誉奖(《中华文化通志》,集体项目,本人独立撰写其中的《散文小说志》);
1998: 教育部颁发的第二届全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著作奖三等奖(《千古文人侠客梦——武侠小说类型研究》);
1997: 北京大学505中国文化奖(《小说史: 理论与实践》);
1996: 第九届全国城市出版社优秀图书一等奖(《学者的人间情怀》);
1995: 教育部颁发的全国高校首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著作二等奖(《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》);
1991: 被国家教委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为“作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”;
1990: 中国比较文学学会颁发的首届全国比较文学优秀著作一等奖(《在东西方文化碰撞中》);